北京控制人口规模是必然的趋势,因为北京无论如何装不下13亿人,大家都住北京来好吗?挺好的,只要住得下,咱们得盖多高的楼?有些小国已经出现弊端了,比如韩国4700多万人,2200多万人都住在大首尔地区,离三八线38公里。所以北朝鲜说美国打不过、日本惹不起、中国也不想得罪你,但是你们谁敢招我,我把你们家孩子扔井里,我能在一个小时的炮火中把大首尔地区的人口灭一半,要死咱们一块死。当然这还不是经济因素,但是至少小国也许可以,但是中国都聚集在北京是办不到的,把上海、广州、深圳加起来也绝不可能办到。如同全中国的姑娘都想嫁北京的小伙,无论如何是娶不过来的。所以,北京限制人口规模是一个必然趋势。
但是你问的怎么控制?那就要按体制发展阶段不同的因素和产业对人才的需要情况而定。坦率说,房价就是市场经济下优化选择适合进入这个城市人群的一个壁垒。住得起你就来,住不起你就走。但是作为中国初期发展阶段的城市化过程,仅此是不合理的,不公正的。我们一个是加快发展中等规模城市、缩小这些城市和北京、上海之间的差距,疏散产业,提高城市就业能力和综合承载力。使人们更愿意住在那儿,和北京没差别。
京津冀内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今天说的京津冀,和温总理提出的京津冀有重大变化。
第一,我们已经完全舍弃了把滨海新区建为北方经济中心这样不切实际的目标。黄河以北还有山东半岛,还有北京、大连、辽东半岛、哈尔滨这样的重工业中心。这个滨海新区怎么成北方经济中心,我们变成了调整城市功能,加强区域合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中心,这是一个变化。
第二个,不是简单的建新区,而是和城市功能调整、人口与功能的适度疏散相结合,这是区别于上一届政府提出京津冀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和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密切连在一块。温总理提的时候有高铁吗?现在京津冀、京石之间一直到京广,都有高铁相连,和京沪,这些高铁的建设,使过去曾经设想无力办到的城市功能疏散日益成为可能。
注意,不是简单地提京津冀,它的内涵究竟变在哪儿了?我还没看到一个媒体说明白,哪怕说明白一条。